【只有「女生」才可以回歸家庭嗎?】第一線老師開出書單,一起幫台灣養出沒有性別偏見的下一代

20 Mar 2025
【只有「女生」才可以回歸家庭嗎?】第一線老師開出書單,一起幫台灣養出沒有性別偏見的下一代

出處:公民報橘https://buzzorange.com/citiorange/2021/12/22/gender-fair-book/

行政院性別平等處在今年發布的「2021 年性別圖像」中,提出台灣在性別平等的表現為全球第 6 名,在亞洲則位居冠軍。這也代表在大多數國人的眼中,可能已經覺得台灣的性別平等推動得相當不錯(吧)。

然而,在近來紛紛擾擾的演藝新聞中,男女主角的往來文字以及網民的回應,卻仍然可以看到許多充滿性別偏見的字眼,以及不同性別各自因為性別刻板印象而受到壓迫的狀況。

回到幼兒園教室,以往我們也都會在課程中和幼兒共讀性平概念相關的故事,引導幼兒覺察家庭分工的狀況,並能夠不分性別地共同分擔家中的勞務工作。不過在師生的討論中,也還是偶爾會訝異於孩子們說出的觀察和想法:

「有些事情是女生才可以做的。」孩子這樣說。
老師疑惑回問:「哪些事情?」幾個孩子紛紛說出洗衣服、曬衣服、拖地、吸地……等,此刻當然也有孩子大表反對,提出不同意見:「男生女生都可以洗衣服、吸地板。」

但最後仍有小班女孩堅持:「男生不行曬衣服。」

在性別刻板印象部分孩子的認知就更加明顯了。

性別刻板印象,從三、五歲就難以改變

玩具有分男生玩戰鬥陀螺、車子或機器人跟女生玩扮家家酒、公主等漂亮的東西;男生的外表就是短髮、穿褲子,裙子則專屬於女生;連性格特質都有男生強壯帥氣對照女生溫柔細心的區別。我觀察到的是,僅僅三、五歲的小小孩,對於性別已經長出鮮明的認知,而且難以輕易改變。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擔心的是,在過度強化性別刻板印象的成長過程中,除了壓縮幼兒對於世界的認識,與對不同個體的想像、探究與好奇心;另一方面,也可能忽略了對個別差異的尊重,讓並不屬於二分法分類的的孩子無所適從,甚至在成長過程中,會因為同儕的不理解而壓抑自己,甚至受到嘲笑、排擠甚至霸凌而造成一輩子的心理傷害。

於是,我們透過閱讀性平議題的圖畫書(書單如附),和幼兒園的小朋友共同討論關於人可以突破性別,而擁有自己特色的可能性。比如,我們在閱讀之前先和孩子們討論:「什麼是公主?」孩子說公主是國王的女兒、住在王國城堡裡、穿大裙子、溫柔講話,長大了以後會跟王子結婚變成皇后。

王子太驕傲,公主可以不想跟王子結婚!

接著我們一起讀《紙袋公主》這個故事:在故事裡的依莉莎公主準備和王子結婚時,卻飛來一隻噴火龍毀壞一切還抓走王子。什麼都被燒掉了的公主只好找來一個紙袋當作衣服,勇敢打敗火龍救出王子。沒想到,王子卻因為看到公主沒有穿著漂亮的衣服而不高興,要依莉莎穿得像公主再來見他;後來,他們當然就沒有結婚了!

這個不同於一般童話情節與結局的故事,帶給幼兒驚喜,也帶來不同的思考和可能性。在讀完故事之後,我們也和孩子討論對於故事的看法,以及自己如果是故事中的角色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透過閱讀討論與分享,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也肯定每個孩子獨特的思考觀點。

而在日常生活中,作為家長也能夠時時提醒自己有所覺察,尊重孩子擁有自己對於外在與喜好事物的獨特性,也尊重孩子本身的特質。關於「人是多元的,不管是身心狀態、種族、信仰、性格特質或是性別,並且人與人之間是平等且應互相尊重的。」這件事情到國、高中再學,其實就已經太慢了。

事實上,應該要從學前就開始教、從家庭教育就開始教。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保護我們的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小教孩子尊重多元、平等共處,因為你不知道你的孩子會不會是下一個因不同而遭到同儕欺侮的受害者。並且,也沒有一個爸爸媽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長大成人後,會因為性別偏見而壓抑自己、委屈自己而過著不快樂的生活。從幼兒階段開始談性別平等,正是剛剛好的時候。

性平議題圖畫書推薦:

《蝴蝶先生選美大賽》,小典藏
《胡利安是隻美人魚》,三民
《白雪公主與七十七個小矮人》,維京
《不一樣的仙杜瑞拉》,維京
《誰說這是男生的玩具!》,青林
《小紅帽》,阿布拉
《寶貝該睡覺了》,親子天下
《虎姑婆》,玉山社
《朱家故事》,英文漢聲
《灰王子》,格林文化
《紙袋公主》、《愛花的牛》、《威廉的洋娃娃》,遠流
《真正的男子漢》,三之三

忘記了你的密碼嗎?請撥打服務專線與我們連絡。